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2-380玩彩网官网入口

欢迎访问信用中国(山东东营)官方网站!今天是: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东政字〔2022〕29号)

来源 :市府网站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7-18 18:00 打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2-2025年)


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按照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文旅公共发〔2020〕32号)等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已有创建成果,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市实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

——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坚持统筹建设,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彰显特色。有效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充分运用新思想、新方式、新技术、新经验,实施创新项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径。

——坚持多元共建,融合开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强化“政府主导、区域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融合,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公共文化领域改革要求,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具有示范价值的做法。到2025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更广、运行更加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充足、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更加成熟,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显著提高,公共文化组织领导更加有力,努力把东营建成具有示范价值的文化创新实践区、品质文化生活先行区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1.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市和县区(含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下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内部功能布局,完善提升设施功能。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一级站建设水平,设施面积、功能布局、开放使用适应群众需求。优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布局和配套建设,加大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在规划建设时同步配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延伸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末梢,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站点。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文化公园,合理布局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加快构建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文化设施网络。

2.推进特色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扩大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馆等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成效,完善日常使用和管理维护制度,提升服务效能。探索引入市场化合作机制,推动数字文化广场充分发挥效用。建立完善数字文化广场定点定期辅导机制,策划开展系列展示活动,塑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结合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强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厚植文化底蕴。

3.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打造舒适文化空间。在城市商圈、产业园区等区域,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鼓励有条件的文化设施增设小剧场、健身房、录音棚等特色空间。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展馆、黄河文化主题展厅等特色文化空间。

4.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行试点。鼓励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设施运营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和自然人参与管理运行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在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的基础上,允许运营方设置适当的低收费项目,弥补运营成本。鼓励县区根据地域特点、设施特点和人群特点,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化管理运营模式,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最大社会效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1.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做好延时、错时和夜间服务,持续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让文化场馆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深入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运行专项整治,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拓展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服务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2.完善总分馆服务体系。强化市县图书馆文化馆总馆建设,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通借通还、数字服务共享、文化活动联动和人员统一培训。合理布局分馆建设,每个县区选取1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升为覆盖周边乡镇(街道)的区域分中心。在人口聚居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层服务点,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建成上下联动、活动联办、品牌联创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3.提高文化服务品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拓展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实施场馆“走出去”行动,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提炼开发文化ip,丰富文创产品。每个公共图书馆打造至少3个优秀阅读品牌,每个公共文化馆打造至少3个艺术普及活动品牌,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打造至少1个阅读品牌、至少1个艺术普及品牌。面向不同年龄段、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4.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做大做强以黄河口为主题的群众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好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欢乐黄河口”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舞动黄河口”广场舞普及活动,继续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油地文化艺术季”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以及基层品牌文化活动。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机制,广泛开展广场舞展演、大众合唱节、村晚、社区文艺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5.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各级文化场馆组织开展公益文艺辅导培训、文艺展演、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在城区组织开展“市民艺术夜校”,在镇村开展“乡村艺术课堂”,组织公益艺术培训和展演展示活动,举办展演评比类交流活动,加强社会艺术普及服务。完善基层业余文艺团队扶持管理机制,加强文艺人才培育,搭建培训交流平台,提升文艺人才队伍素养。整合优质资源力量,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全面落实国家、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完善东营市公共文化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研发新标准,充分发挥标准作为规范服务行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能升级的主导作用。

2.完善群众意见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健全完善包括群众需求征集、服务项目评审、供给预告、群众评价反馈等在内的一套灵活供给机制,推进文化供需有效衔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推广“订单式”“菜单式”文化服务,建立“问需于民、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文化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性。健全公共文化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综合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乡镇(街道)、村(社区)及有关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绩效反馈和结果运用机制。

3.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文旅东营云”平台建设水平,完善数字文化资源库,丰富微视(音)频、微阅读、艺术慕课等适应移动互联环境使用的线上数字资源,提升数字资源建设质量,培育线上文化服务品牌。完善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场馆数字功能,逐步完善数字文化服务设备,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服务能力。利用数字文化广场开展远程辅导培训,组织文化公益讲堂活动,丰富基层数字文化服务内容。

4.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坚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制度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决策和管理。积极探索县以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模式。完善社会文艺组织培育机制,培育更多合格社会主体。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完善社会主体参与的准入、退出和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立文化志愿服务基地和服务团队,组织开展“千团万人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服务项目。

5.深入推进“文化 ”融合发展。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要求,推动文化资源进景区和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鼓励景区景点、公共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研学游”活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内容,持续推动“戏曲进校园”“戏曲进课堂”活动,完善与中小学的双向融合机制。深入推进油地文化融合,完善油田社区文化设施,开展联办文艺活动,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

6.加强创新发展制度研究。落实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改革要求,结合实际开展探索创新,努力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服务方式和手段,力争在制度建设方面实现突破。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普遍示范价值的成果案例,并强化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健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提高市县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强化专职专干。将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员纳入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实施乡村文化能人支持项目,支持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骨干。指导和扶持社会文艺团体、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发展,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实施文化队伍培训项目,继续实施“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依托党校、高校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每年对全市文化干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等进行集中培训。扎实开展农村文化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全面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

3.建立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基层文化队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在文化战线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基层、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干部。探索建立文艺人才考核和结果运用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成立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继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推动落实、部门联动共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示范区创新发展合力。

(二)完善投入机制。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要素,持续强化资金保障,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要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发挥市县文化发展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行。

(三)加强考核监督。将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纳入县区目标责任考核,完善年度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监督考核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监管机制、公众评价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定期通报情况,督促工作落实。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我市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典型经验。注重国家及省级媒体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省市工作经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附件: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件


东营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陈必昌(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于红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秀凤(副市长)

成员:宫汝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石循刚(市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赵明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袁永鹏(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徐福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徐三朋(市委党校副校长、东营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孙家恩(东营日报社社长)

马玉钏(市总工会副主席)

徐长青(团市委书记)

侯丽霞(市妇联主席)

李兆君(市科协主席)

张新林(市残联党组书记)

曹永湖(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董玉奎(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张晓慧(市科技局局长)

赵永刚(市民政局局长)

师辉(市财政局局长)

陈明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崔建华(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局长)

李慧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迟健(市体育局局长)

宋保辉(市统计局局长)

徐教连(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燕雪英(东营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宝(河口区委副书记、区长)

解洪涛(垦利区委副书记、区长)

王学春(广饶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奎滨(利津县委副书记、县长)

刘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张江圣(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于江荣(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政务服务局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和旅游局,李慧芬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不刻制印章,不对外正式行文。该项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自行撤销。


网站地图